《妇女研究论丛》2023年第1期目录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更好服务新征程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
刘汶蓉
家庭现代化道路上的女性发展困境与政策出路任大鹏 刘 岩基于集体成员资格的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研究
实证研究郝 龙“弹性”跷跷板:乡村女工的双重劳动与扶贫车间的可持续发展
张冠李 杨力超
技术与社会的共塑:校园流动女工网络购物惯习和阶层差异妇运观察与历史研究刘亚秋
口述记忆中的性别因素与社会力:兼评女性口述史
王瀛培国家卫生行政与城市妇幼卫生的基层实践——以20世纪50年代上海联合妇幼保健站为中心的考察
文学·文化·传播——从电影《姊姊妹妹站起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生产机制
许冠文 张 慧“嗑CP”:青年女粉丝的创造性情感体验孙 萍 李宜桐 于小童
“中介化爱情”之困:理解线上交友平台的媒介化与性别化刘汶蓉(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 要:婚育率下降是当前中国家庭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梳理中西社会现代化道路上的家庭变革和女性发展之间的张力,分析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新社会风险与固化的劳动性别分工、女性双重压力之间的联系。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性别平等话语的转型和婚姻法律的调整表现出一定的价值模糊性。青年女性基于高职业期待、高生活质量期待和高离婚风险下的理性权衡形成了去家庭化的婚育决策。建构女性友好的婚姻家庭制度和政策环境,需要从明确支持女性发展的理念、厘清政策法规中婚姻家庭的主体性定位、发展平衡工作—家庭关系的社会政策体系三个方面着手。关键词:家庭;婚姻;现代化;女性发展;性别平等基于集体成员资格的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研究任大鹏、刘 岩(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摘 要:集体成员资格认定对保障农村妇女权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阶段,妇女集体成员身份模糊化是引发其权益被侵害的重要原因,农村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具有复杂性,需要统筹考虑户与户内成员关系、成员资格的实然与应然问题以及成员身份与集体股权分配等问题方能有效保障女性群体的权益。通过回溯农业合作化运动以来的制度沿革可以发现,在农村集体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强调农村妇女的成员身份并维护保障农村妇女合法权益。结合相关个案和司法实践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妇女集体成员权受损的现实表征既体现在因土地征收、集体收益分配等导致的财产性权益被侵害,又表现为参与集体资产经营及监督决策的社会性权益被剥夺。目前,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畅通了妇女作为农村集体成员的权益被侵害的司法救助和公益救济途径,为今后农村妇女维权工作提供了法律指引。
关键词:集体成员资格;农村妇女;权益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弹性”跷跷板:乡村女工的双重劳动与扶贫车间的可持续发展
郝 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扶贫车间女工的就近就地就业使她们拥有了兼顾雇佣生产劳动和家庭再生产劳动的机会,但两种劳动间仍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特征。对陕西林县女工以及两家扶贫车间的调查显示,乡村女工普遍选择以“家庭本位”逻辑来应对双重劳动中的时间挤压问题,并由此具有高劳动弹性诉求。然而,并非所有扶贫车间都能够有效回应这一诉求。对一部分嵌入在全球化产业链中的扶贫车间而言,高劳动弹性更多是国家政策、企业责任与熟人乡土三重保护以及女工家本位逻辑倒逼的结果。弹性劳动管理也因此产生了一种“跷跷板效应”,使扶贫车间在作为政策工具的就业保护与作为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间顾此失彼。未来,如何通过企业管理策略的乡土内嵌和再生产支持体系的结构优化来破解弹性劳动管理的“跷跷板”难题,已成为强化扶贫车间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乡村女工;扶贫车间;家庭本位;劳动管理;跷跷板效应;可持续发展技术与社会的共塑: 校园流动女工网络购物惯习和阶层差异张冠李 杨力超(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摘 要:本文聚焦数字时代高校校园女性外来务工人员的消费实践,通过深度访谈北京市N大学25位校园流动女工,系统地呈现她们网络购物的特征与消费习惯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由技术与社会力量共塑的阶层差异。网络购物嵌入校园女工的生活工作轨迹,承载她们按需、按能购物的消费品味,并被界定为一种生活社交、心理满足、社会融入的需求,体现为一种阶层惯习。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对流动女工的赋权存在局限。技术的革新无法修补资源匮缺,也难以撼动流动女工群体内嵌于传统社会文化制度与结构中的多重弱势。故而,信息技术并非赋权流动女工、缩小阶层差距的催化剂,新技术带来的“赋权异化”现象应得到学界与政策界的正视与反思。
关键词:流动女工;网络购物;消费;阶层差异口述记忆中的性别因素与社会力:兼评女性口述史
刘亚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摘 要:女性主义和口述史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口述史的特质可以凸显女性主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女性主义者借助口述史方法,可以更深入探究女性的生活和经验。女性口述史实践构成口述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可以丰富口述史的内容和层次,甚至可以推动口述史事业的发展,但很难说存在方法论意义上的女性口述史。不能否认女性主义强调的性别视角之重要意义,但在分析女性的生存处境时,它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女性生存处境还受到除了性别观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影响,例如嫁给当地农民的女知青口述中的婚姻解组,与其说是受机械的平等观和传统性别观的影响,不如说是农民和女知青在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的。在性别实践中,重视女性口述史背后的“整全性”社会力十分必要。关键词:口述史;社会记忆;性别观;社会力
国家卫生行政与城市妇幼卫生的基层实践——以20世纪50年代上海联合妇幼保健站为中心的考察王瀛培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国家卫生行政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中设置相应的卫生行政组织与机构,利用国家权力与地方行政权力制定医疗卫生方针政策以及开展布置、控制、协调、监督等活动,从而保障和增进全民健康。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公立医疗机构妇幼保健人员严重不足,为了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妇幼卫生工作,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将社会上分散的私人开业助产士和少数妇产科医师在自愿基础上按合作化的形式组织起来,成立了联合妇幼保健站。20世纪50年代,上海联合妇幼保健站承担了“以保健为中心,临床与保健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体,预防为主”这一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的大部分任务。国家卫生行政对其持之以恒的整顿与规范也非常重要。最终,联合妇幼保健站经过合作化、民办公助等方式发展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地段医院或卫生院。上海联合妇幼保健站的探索成为国家卫生行政领导下城市妇幼卫生基层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妇幼卫生;预防保健;联合妇幼保健站;上海文学•文化•传播翻身戏、城市电影与解放区文艺——从电影《姊姊妹妹站起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生产机制
查苏娜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摘 要:《姊姊妹妹站起来》是由陈西禾担任编导、上海文华影片公司于1951年2月出品的故事片,具有独特的电影史与文学史意义。不同于其他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私营电影厂出品的电影,《姊姊妹妹站起来》的主人公塑造与叙事结构表现出了对解放区“翻身戏”的吸收与转化。而《姊姊妹妹站起来》的剧本生产过程提示我们,在“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这一特殊城市空间之中,上海私营电影厂导演陈西禾从其女性关怀与20世纪40年代上海城市电影的“纪实美学”追求出发,通向了解放区翻身戏的“真人真事”创作。在以往的文学史叙述中,解放区文艺与旧有城市文艺资源之间产生的对立与冲突往往得到强调;而城市电影《姊姊妹妹站起来》对解放区“翻身戏”的吸收与转化表明,解放区文艺与旧有城市文艺或许也存在产生“化合作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姊姊妹妹站起来;陈西禾;文华影片公司;翻身戏;解放区文艺;城市电影“嗑CP”:青年女粉丝的创造性情感体验
许冠文 张 慧(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摘 要:“嗑CP”作为一种时兴的、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的粉丝文化实践,其所涉及的情感空间的生成及营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反映了青年粉丝群体对于亲密关系、社会秩序的理解与解读,以及情感在特殊场域中的生成性与创造性等特点。本文试图从对情动理论的启发性理解出发,探讨青年女粉丝在“嗑CP”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情感共鸣、主客体互换来主动地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她们如何以此为契机探索和想象社会规范外的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关键词:情动;CP粉丝;情感人类学;亲密关系“中介化爱情”之困:理解线上交友平台的媒介化与性别化孙 萍 李宜桐 于小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摘 要:本文将媒介化引入线上交友的实践范畴,从媒介技术中介的视角窥探线上亲密关系的特征,以及对参与者形成的认知和实践层面的影响。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漫游研究法,本文发现线上交友平台形塑了一个碎片的、流动的、公共展演式的媒介景观,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建构了个体对于亲密关系的自我认知和性别化想象。本文尝试提出“中介化爱情”这一概念,以此来阐释线上交友平台嵌入个体社会生活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流动性、选择性和性别化三个层面。在交友平台的语境中,个人开始接受亲密关系的流动、可变、浅层,同时学会在隐私与真实之间构筑一道基于媒介技术的“防火墙”,并在其中尝试建立基于性别平等与协商的公共规范。“中介化爱情”有助于我们反思平台、技术与性别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媒介化影响。关键词:线上交友;平台;性别;媒介化《妇女研究论丛》是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管、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中国妇女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1992年创刊,1999年成为中国妇女研究会会刊。
本刊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HSSCJS)、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JC)、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本刊主要栏目有: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法律与政策研究、妇运观察与历史研究、文学•文化•传播、国外妇女/性别研究、青年论坛、研究动态与信息、图书评介等。
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不再接受电子邮箱以及其他途径的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官方网站(www.fnyjlc.com),注册后进行投稿,并可以随时登陆系统查询稿件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通过官网首页的电话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原投稿邮箱luncong@wsic.ac.cn将作为编辑部联系邮箱使用。本刊不收取包括版面费、审稿费及印刷费等在内的任何费用。
官网投稿平台:www.fnyjlc.com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 扫码关注我们